近日,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,经济复苏的脚步慢慢的迈开了脚步吧,而“直播带货”正成为新的风口。从央视主持人、政府官员变身主播“带货”,甚至在某一段时间达到了顶点、成就了“全民带货”、“万人空巷”的直播巅峰。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应运而生,如质量差的商品无法进行维权、单纯为了流量“走秀”、博眼球、趁热点,为此国家也急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。

  一方面,定制可行、可控的“游戏规则”来规范直播带货,点亮直播黑色地带。信息部队称和主播行为的不规范是直播带货乱象丛生的源头。要让直播带货良性发展。

  直播带货诸多乱象的源头,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主播行为不规范。品牌商看重主播流量,消费者信任主播背书,如果产品出了问题,而主播不用承担任何责任,就可能出问题。要让“直播带货”健康发展,只靠主播和商家的自觉注定走不远,监管一定不能缺位,唯有明确网站、主播、商家等各自的 责任,从严监管,才能避免“一旦商品出现问题,消费者有苦无处诉”的局面。

  设定合理价格区间,避免产品过度低价销售。直播带货价格战,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,生产商缺少利润空间,难以为继,消费者的产品品质受到影响,无法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。生产商、平台、消费者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,一旦沦为“价格战”、“低端产品的代名词”,会给企业品牌形象造成无法逆转的负面影响,直播带货就会误入歧途。

  无规矩不成方圆,直播带货和直播平台必须遵守行业规则,行业标准有义务将直播购物引向规范发展。一是加强法律约束和诚信约束,完善诚信评价机制,加强失信惩戒,增加失信成本;二是引导行业加强自身竞争力、摒弃价格战,倒逼主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,花更多的时间挑选、试用、推荐更多优质产品,努力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。

  具体而言,网络直播并非法律盲区,带货主播不能信马由缰,直播平台也不能无所作为,我们期待行业标准能从两个方面将直播购物引向规范发展。一是,加强法律约束和诚信约束,完善网红带货的诚信评价机制,将粉丝评价、举报、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,利用失信惩戒手段规范直播带货行为;二是,敦促行业摒弃价格战、无序竞争的发展思路,倒逼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,引导他们在直播之外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挑选商品、试用商品等,通过改善粉丝们的购物体验,提升自身竞争力。

  任何一个行业的形成到成熟都会经历不断出现问题、然后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,对于新兴产业也是如此,更何况是这一种依托互联网的全民信息产物,低成本、高收益,使得人们都趋势以往。但是,我们坚信,只要用心维护,标准化的“游戏规则”将助力直播带货产业结束野蛮生长,且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