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直播带货”作为一种线上新型消费,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。但快速发展之下,“直播带货”中的产品质量、售后问题、主播虚假宣传问题、平台数据造假问题等层出不穷,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消费体验,也损害了商户的利益,一些“直播带货”造成的“两头坑”事件频频引发舆论关注。
规范直播带货发展,平台责无旁贷。直播带货是平台经济的组成部分,具体而言,平台既要做好自律,也要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们的他律。一方面,完善网红带货的诚信评价机制,将粉丝评价、举报、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,把违法情节严重、污点信息较多的“网红”拉入黑名单,取消直播带货资格,利用失信惩戒手段规范直播带货行为;另一方面,敦促一些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,引导他们在直播之外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挑选商品、试用商品等,从而让粉丝们在直播时有更好的购物体验。
监管部门应加快“直播带货”法治化监管建设力度,提高“直播带货”违法成本,增强监管震慑力。相关部门应加快直播带货法治化监管建设,建立健全直播带货诚信评价机制,提高违法直播带货成本,增强监管震慑力。对于出现假冒伪劣、侵犯知识产权、侵害消费者权益的“带货”行为,应依法从严查处。还应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,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、选择权与监督权,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。通过多方协同共治,引导“直播经济”持续健康发展。
为农产品直播带货,可持续的消费扶贫最终取决于产品和服务质量。因此,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化营销,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,确保特色产品的安全和品质。此外,领导干部担任网络主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,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实事求是推荐产品,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