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手机报见习记者 张熠

12月1日上午,嵩县叶岭村的丹参基地正是一番农忙景象。身着单衣的董广聚和村民们手握钉耙翻刨丹参,一敲一抖去了浮土便堆在身旁的编织袋上。艳阳下,丹参映红了村民们的脸颊,也映红了连绵的梯田。

身为叶岭村党支部书记的董广聚,还有另一个身份:乡村运营师。说起他一手创建的丹参基地,董广聚一下打开了话匣子:“以前我们叶岭村就有种丹参的习惯,但没有这么大规模。我们叶岭村种出来的丹参,一是品相好,二是丹参酮含量在中国药典中是别处的2.8倍。为啥这品相好呢?因为我们这儿是红土、坡地,丹参适合这种透气的土壤地形。”他说着,转身捡起一株丹参向记者展示,“你看这红色,丹参酮都在这表皮,拿去药企化验,远远超过药企收购标准200多。”

谈到叶岭村,董广聚话语间总离不开一个“我们”。他是土生土长的叶岭人,20岁便外出务工,进过水泥厂也跑过运输,闯荡15年才有了自己的车队和硅胶厂。可比起优渥的生活,董广聚更想家乡脱贫致富。2021年县里号召乡贤返乡,招聘乡村运营师,他毫不犹豫报了名。厂子和车队都交托别人,董广聚一头扎进村里,拿着2560块的工资,没日没夜忙碌在田间地头。

“这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…”健谈的董广聚在采访中几度哽咽落泪,早前他奔走于各家各户,劝说村民流转土地,没少吃闭门羹,“有些人想自己种地,有些人嫌丹参两年一收时间长……有时为了四五亩地,要碰两三回壁。”董广聚心里委屈,步子却一日未停。他凭着“厚脸皮”和“牛脾气”,和村民讲道理、讲政策。大家被他的真诚所打动,都说“广聚在外面有企业,他回来不是为了钱,他是真的想带着村里富起来。”

想要建成丹参基地,光流转土地还远远不够。嵩县地貌以“九山半岭半分川”著称,水土流失和交通不便都制约着丹参种植业的发展。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支持,“坡改梯”项目和道路硬化改造顺利进行。贫地变沃土,土路变通途。从前“见天收”的撂荒地,如今每亩地每年增收2300元以上,村集体经济也从不到5万块飞速增至50万块以上。

种植丹参让村民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,董广聚想的却是如何把致富之路走长远。“为了调动全村积极性,我们将收益的40%用于合作社再发展,30%给群众分红,20%用于集体经济发展,10%用于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,鼓励大家像管孩子一样管丹参,像种自家地一样下劲儿。村民帮忙收丹参,每天有60块薪金,每亩地还能分红100块钱,我们通过租金、薪金、股金叠加,真正做到人人有活儿干,活活儿有钱赚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,也让外出打工的人能回家陪陪父母和孩子。”

临近12点,董广聚邀请记者一行人来到农户家吃午饭,热腾腾的卤面配上杂粮汤令人赞不绝口。墙上挂满了一家人的合影,门口的六层鞋架也塞得满满的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,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也逐年减少,院子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,再不是从前“空心村”的模样。

“除了种丹参,我们还有加工车间,做丹参茶、丹参蜜,通过延长产业链防范丹参市价波动。下一步要建成万亩丹参基地,形成以叶岭为中心、长20公里的产业带,发展旅游和研学,真正做到三产融合。”董广聚走在坡顶的田垄上,这里即将开始新一轮耕种,是希望也是起点。不远处的陆浑湖波光万顷,与红色的山丘相映成画。来年春天,花海连绵,“丰景”依旧照梯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