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战事件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了,凤凰网、检察日报、解放日报接连发声,为什么一个流量明星,会遭到全网反噬,究其全因,我们来分析一下。
透过现象看本质,为什么只有中国有「流量明星」这一概念?哪怕是在国外这个偶像发源地,也很少会把当红的idol称作「流量」。
你可能会说,是因为中国这些流量只有流量,没有实力啊。
那我在这里不得不搬出前段时间频上热搜的台组合「飞轮海」。飞轮海当时够红吧?实力也是真差吧?但为什么当时没人称飞轮海是「流量明星」呢?
回顾当年的娱乐环境,习惯把明星分为「偶像派」和「实力派」,再厉害点的会说「偶像实力派」。「偶像派」可能是三者中实力最差的,但长得好看是必须的,靠着长相,资本也愿意砸钱砸资源,其表现在唱功再差也能开演唱会,演技再烂也能演偶像剧主角。
有人说肖战等流量明星的背后是资本的力量,孰不知,资本一直都在,实力差却红的明星也一直都有。肖战不论从歌唱实力还是演技,算不上顶尖,但至少合格以上。如果要用实力嘲他,说实话站不住脚。所以还是回到饭圈。
那回到饭圈,为什么现下的饭圈环境那么差?成天撕逼、做假数据?
这时就可以解答我第一个问题:为什么只有中国有「流量明星」这一概念?
其罪恶源头不是资本生产了「流量明星」,而是资本生产了「流量平台」,包括但不限于微博明星势力榜、寻艺等各种明星打榜平台,以及各种号召粉丝给偶像投票打榜的营销活动。而像国外国外,很少有这类靠「流量数据」打榜的活动。更多是实打实氪金支持喜欢的明星。
中国这些流量平台成天一副资本家假笑的嘴脸吆喝着:“来啊~给你偶像打榜,打到第一名我就给你偶像更多曝光资源。”内心os其实是:“来吧~给我的平台更多日活量,更多流量吧!你们这群为了偶像什么都愿意做的傻子。”
对啊,粉丝就是愿意为偶像付出啊。这没什么好嘲的,有人追星追成脑残,也有人因为追星向偶像看齐成为更好的自己。这里因人而异,不是我主要想说的。
我想说的是,以前支持偶像的最主要方式是买专辑、看剧、看演唱会、买周边等真金白银的方式。虽说钱到资本口袋里了,但自己也获得了快乐,算是一桩公平的买卖。
但随着互联网普及,数据时代特别是移动数据时代的到来,流量成了平台生存之根本。我们聪明的资本家于是盯上了那群愿意为爱发电的饭圈女孩,发明了一套又一套圈钱手段,其根本目的就是「流量」。但不是给明星流量,而是给平台流量。
「流量」成了资本手中诱人的蛋糕,饭圈女孩就像是一群可怜的流量乞儿。资本喊着:“想要吗?你们谁赢了我就给谁。”于是她们为了这块蛋糕大打出手。到最后路人看到了都在说:“你们这群脑残粉怎么整天打架”,却没人说那些滥用流量来制造撕逼事件的资本平台。
而平台本来能制止这起事件,却不这么干。因为越多路人围观,辱说这群女孩,他们的平台流量就更大。于是他们选择坐在一旁嗑着瓜子观看这起恶性事件。
有人说“枪响之后没有赢家。”227事件发展到现在——
肖战的商业价值蒸发,是输家;
饭圈女孩人人喊打,是输家;
雪花们被批判网曝,也是输家;
而利用「流量」作饵,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——娱乐平台,成了最大赢家。
追星是为追求美好,而非囿于“饭圈”。而那些用「流量」作饵,让粉丝抱团圈在一起的平台,又有谁去谴责呢?
可笑,可悲。
作者:光合作用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