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总听人说“没有学不会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,作为教师听到这样的话,内心难免会不舒服。但随着多年的教学实践,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没有学好,恰恰是老师没有教好。一次,我在执教浙美版三上《彩墨游戏》时,由于自己不当的教学行为,导致出现了一些意外。

在磨课过程中,听课教师提醒我:公开课时将学生的颜料都加水调好,可以节省他们调颜料的时间,当时我也觉得很有道理,就照此去准备了。最后发现,公开课上学生呈现出的课堂作业与试教时的效果完全不一样。为什么这些作业的画面红得那么艳?蓝得那么深?迷惑的我一时还没反应过来,直至第二天才想到问题的缘由:就因自己太勤快,帮学生调了颜料。有了现成的颜色,学生都可以“偷懒”,不用思考,不用加水调试,直接蘸来就上色,这样“刷”出来的画面基本属于“千人一面”,全然没有“焦浓重淡清”的特点,作品少了国画应有的“味道”,变成了水彩笔画。国画课堂应该让学生自行蘸色、加水、调试,加的水分不一样,色彩的干湿浓淡也不一样,呈现出来的作业效果就会不一样,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笔墨变化的无穷魅力,可惜我弄巧成拙,影响了画面效果。

有时候,我们可以打破课堂的结构框架,用流动的思维来灵活处理教学环节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,我的初心是想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探究时间,尽量减少事先框定的规范,就把教师示范安排在靠后的环节。上课伊始,我让学生自行进行墨色游戏,在游戏中体验墨色变化。在学生总结出“墨分五色”后,再进行自行上色,然后才是教师示范。但如此一来,学生的作品已基本定型,即便再想修改作品,已无从下手了。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,还是要从课堂本身着手,不要固化思维。说到固化思维,我对于一堂课用一张作业纸呈现作品的问题也过于执着,认为学生每一环节的练习都是创作的一部分,所以没给学生准备第二张纸。当学生看完老师的示范以及名家的作品之后,会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,想重新创作一幅,但又没有纸,学生只能在原先的作品上涂涂改改,他们内心是否会不情愿呢?作为教师,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继续创作或重新创作的机会。

细节有时也可以决定一堂课的成败。在示范时,我重点讲解了“色破墨、墨破色、色破色”和留白等问题,却有一个细节问题没提醒学生:彩墨交融的时间点。因为不管先勾墨线再上颜色,还是先上颜色再勾墨线,都要注意这个时间点,就是在将干未干时,用色去破墨或者用墨去破色,色彩和墨色才会交融在一起,呈现出水墨淋漓的效果。正因为没强调,学生的作品才显得干巴巴的,墨和色分离的现象很严重。

如何展示、讲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,其实也要花很多心思。在什么时候展示?怎样的作业才可以展示?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展示?谁来评价?怎样评价?教师都要考虑清楚。在本堂课中,我把作业展示和评价放在最后。通过教学我也进行了反思,觉得在作业初期和中期就需要穿插展示和评价。初期展示评价,目的是学习优秀学生的构图或者起笔方式,让学生懂得怎样安排才能使画面显得更好。同时,也要展示有普遍性缺点的作业,提醒学生避免和改正。中期展示和评价,目的是表扬学生独特的构思和个性画面,让其他学生也有所启发,努力让自己的画面也变得更生动而有活力。最后的展评,目的是总结整节课的教学效果,并希望通过各式点评,让这节课能成为下节课的阶梯,期待在此基础上能更上一层楼。

通过这堂课,感觉我们的学生就是那一淙淙从山上奔流而下的小溪水,那样清澈纯洁,那样跳脱活跃,而教师就是那引流的人,稍一点拨,孩子们可能就到池、到湖、到河、到江,甚至到达大海,所以教师对于学生来说真的很重要,他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他们一生的艺术修养。因此,我们一定要尽力做好那个起着引领、点拨、助推作用的“引流人”。

(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小学)

《中国教师报》2022年12月28日第7版

作者:陈 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