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人和我并肩作战,所以我会一直尝试下去,把村庄变得更好。

“看到自己的工作,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带来了收入,我认为自己不负所托。”张素芳是入驻到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石桥村的乡村CEO,在她的努力和实践下,石桥村建立了一个电商平台,让村内的特色农产品有了新销路,让村民们实现了增收。

2021年,张素芳参与了中国农业大学乡村CEO计划,经过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王妍蕾的“一对一”教学指导后,接棒成为石桥村的第二代乡村CEO,为石桥村的振兴贡献力量。她说,在看到村民的生活越变越好的同时,自豪感也愈发强烈。

为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 95后乡村CEO在云南村庄建立电商平台

乡村CEO张素芳。受访者供图

“空壳村”蜕变为“百万元实体村”

石桥村隶属于昆明市富民县,坐落于半山区,海拔1600米,全村共68户人家,村民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,收入来源单一,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出走村庄,渐渐地,石桥村就成了一个籍籍无名的“空壳村”。张素芳说:“听村里的老人说,过去的石桥村就是‘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脚泥’。”

穷则思变,2013年,石桥村迎来了新生。2013年,石桥村尝试做了第一个集体经济项目,建成“石桥村级农贸市场”,并组织村民入股。2014年,石桥村又种植了七八亩草莓,吸引游客采摘,逐渐形成一套农旅结合的新发展之路。“但由于村内缺乏商店、餐饮、住宿等配套,游客往往采摘完就离开了。”张素芳回忆。

如何留住游客,成了石桥村急需解决的问题。2015年,在曾任南营村委会主任的徐建昌的带领下,石桥村内的54户村民共筹措了510万元资金,结合当地产投公司的入股资金,石桥村内成立了南西桥公司,并在2018年4月正式运营。“南西桥公司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,服务项目包括采摘观光、健康养生、农家美食、生态烧烤等。”徐建昌介绍,在受到疫情影响的2020年,南西桥营业额仍达到530万元,他说:“待休闲园等其他项目建设完成,预计每年营业额可超1000万元。”

接棒成为第二代乡村CEO

张素芳的家乡,远在三百公里外的山村,受到缘分的牵引,她在石桥村安了家。初到石桥村,她只是个负责南西桥公司出纳工作的小职员。她说:“我认识石桥村,这里就是一个完成蜕变的村子了,我还能为村庄做点什么呢?”

带着这个疑问,张素芳向石桥村第一个经营农家乐的徐建昌请教。徐建昌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,是石桥村第一代乡村CEO。2011年,当选南营村委员会主任后,便将自己的企业经营经验、人脉和资金都用到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,带领村民建起了南营村农贸市场、草莓基地等集体经济。当着全村人的面,徐建昌说:“南西桥不盈利,我自己不拿一分钱的工资。村民入股不足的部分,全部由我来补齐。”

徐建昌果真带领村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,但如今,村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,作为公司里的年轻一代,张素芳被寄予厚望。有了第一棒的成就在前,张素芳作为新一代乡村CEO,坦言自己最初的压力很大。她说:“我只是一名小小的出纳,担心自己无法承担重任,新的任务也给了我动力,让我想要证明自己。”

接棒徐建昌,张素芳绷紧神经,寻找村庄发展的新思路。她介绍,村庄现有耕地201亩,人均0.74亩,林地484亩,主要种植着草莓、玫瑰花、玉米、豌豆等,“我发现传统的营销模式,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网络营销环境了,村庄的特色农产品需要开辟一条新的销路。”

建立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

“现在通过网络就能买到农产品,那么谁还亲自来村子里。”张素芳注意到,石桥村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过时了,她说,“要让我们的产品走出去,就得依靠互联网。”抱着试试的态度,张素芳行动了起来,她创建了尽可能多的社交媒体账号,借此涵盖更多消费受众,她说,这样能加强对南西桥公司的宣传,以扩大公司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。

为了经营账号,张素芳在村子里和老人交谈,在这一过程中收集了不少关于石桥村的传说故事,经过艺术化加工后上传至网络。“好酒也怕巷子深,只有把我们村宣传出去,把产品宣传出去,才会有人认可和买单。”张素芳认为,从电商平台入手,能弥补网络营销方面的短板,进一步带动石桥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。

如今,被张素芳放到电商平台上的土鸡蛋、草莓、杨梅等特色产品,已经获得了不少好评,张素芳也慢慢组建起了一支运营团队。“目前电商平台运营竞争激烈,同质化情况严重,若没有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运营就很难脱颖而出。”张素芳清楚前方的挑战,但她表示将不退缩,她说,“还有人和我并肩作战,所以我会一直尝试下去,把村庄变得更好。”

新京报记者 陈璐

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