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剖析了几个真实案例,

讲述展会短视频运营的手法和技巧,

比如,“展商采访型”就是一个。

内容,怎么做?

包装一下,呈现出来的大不一样。

那怎么包装?

要说目前最火的营销方式是什么,那一定是短视频。

据最新数据,抖音日活用户达6.4亿,快手用户超过4.3亿!

一时间,流量巨大的短视频成为最多人关注的营销渠道,注册抖音的主办方近200家,做视频号的展会也超过一百个了。

做营销型的通用型内容本身就有门槛。针对本行业的受众,优质短视频内容的生产更是难上加难。

于是,展会营销最让人焦虑的话题之一:如何高效产出短视频内容呢?

假如要天天干录短视频的事儿,也会创意干枯,也开始瞎编。有一招特别管用,就是“借力”,“借展商的力”。

接下来,我们将会通过剖析几个具体案例,从内容和包装两个维度来解读会展行业的“展商采访型”短视频运营思路。

做内容营销矩阵,一手抓“专业”,一手抓“共鸣”。

在具体分析视频内容策划之前,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:要做好内容营销,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定义好核心目标客户以及关键决策人,做好受众画像分析,从内容本身出发,定好目标,最好整体规划,“给谁看”决定了短视频内容的基调。

干货输出,可以从产品技术、品质、生产的角度切入,选择展商擅长的点,比如行业突出问题、产品选择标准等,体现展商在相关层面的专业和权威身份。同时因为内容更专业、更垂直,可以形成关注类似问题的用户的快速聚拢,更能准确地触达到潜在的目标客户群。

斯迈夫展览会的视频内容就是选择了这个方向。

CEO袁方走访了百家体育知名企业进行采访,访谈内容包括“运动地胶未来能否代替硅PU”“体育集成模式”“2025自行车市场规模”等体育市场洞察。

具体形式上,既可以走到客户公司里采访负责人、拍摄其工作场景及企业风貌;也可以在某个市场活动的间隙,利用客户嘉宾的碎片时间,见缝插针地拍摄一段客户采访。

或者,专业人士出镜,进行知识讲解,经过后期的简单剪辑后,都可以成为短视频传播素材。

对于大展商,更期望与用户建立感情纽带,这就更需要丰富的感情内容来触动用户,把用户从理性思维转入感性思维。

以36氪&深圳工业展ITES《聪明的工厂》特别企划中的格力专访为例。

这个采访视频就讲述了格力的多元化转型之路,展现格力的智能化理念和发展历程。

ITES深圳工业展与36氪共同打造了「聪明的工厂」这个专栏,主要就是针对中大型展商,初心是期待通过与真实工厂的实地探访、与企业内部的真诚交流,还原并发掘现阶段中国智造产业链集群的“聪明之处”。

通过采访展商,分享企业发展中的变革,可能是“聪明技术”高效运转,也可能是通过“聪明方法”灵活调配,还可能是制造业中转型的舵手们、那些最前沿的“聪明脑袋”。

在特定的节日或节点,做有温度的视频,来传播品牌的调性。

以下是销售易策划产出的视频。

在感恩节的时候,销售易策划了《向他说一句谢谢》,采访公司内部员工心中有哪些想要感谢的人。

在程序员节,策划了《1024程序员生存现状》,采访公司内部程序员,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问题。

在2021年年底,策划《在线2021》《寄语 2022》等短视频,做一个年度回顾和展望。

将行业内容与节日热点相结合,既能加强品牌认知,又能引起观众共鸣,引发讨论。

在抖音平台中,寿光菜博会的“寿光每天供应武汉600吨优质蔬菜的底气何在”视频,可能成为了会展行业短视频的天花板:77.2w赞 ,154评论,6641转发,预估播放量过千万。

这个视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结合疫情当时的情形,表现了寿光企业的爱国情怀,同时调动了观众的情绪,引发了点赞热潮。

以上列举的这种内容受众较为广泛,在品牌传播的效果上会更好,但是不利于精准触达潜在客户,转化效果一般,更建议头部会展企业使用。

如果说以上都是短视频运营从宏观角度制定策略,那么下面将要从微观角度来谈谈具体如何执行。

对于短视频运营团队来说,简单说,就是善用包装,面子、里子两手抓。

比如《聪明的工厂》的视觉呈现就非常专业,虽然优秀的内容一定是一条视频最重要的核心,但是在内容质量差别不大的基础上,好的观感一定会带来优势。

一条短视频的制作需要撰写脚本、拍摄、剪辑等工序,因此,想要产出高质量的视频,需要全方位能力全具备。

在此我们对比上面提到的斯迈夫展览会账号以及36氪与ITES深圳工业展联合开展的“聪明的工厂”特别企划,看看同样是展会的采访,如何从各方面达到质的提升。

确定主题:

在主题的确定上可以参考上面“专业”“共鸣”部分的内容,或追赶热点,或干货输出,或讲述故事。

但不论选择哪个主题,都要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相结合,服务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信息表达。

选择对象:

根据主题选择采访对象,三个选择标准分别是:权威、健谈、形象佳。

业内权威的采访对象可以提升观众对本条视频的信任度,健谈的采访对象可以丰富视频内容,形象佳的采访对象可以保障视频的观感。

进行采访:

在撰写脚本之前需要提前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,包括我们自己想问的问题和他想表达的内容,将沟通内容形成文稿,最终确定采访提纲与回答参考。

细化脚本:

一个完整的脚本不仅要包括采访内容,还需要确定镜头运动、景别、画面内容、台词等,这样可以在拍摄时极大地提高拍摄效率,且保证最终拍摄素材的完整性。

脚本模板如下:

拍摄设备:

可选设备有手机、单反相机、摄像机三种。

一般来说,手机可以满足大部分的拍摄需求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我们在使用手机拍摄时可以将清晰度设置为1080p,选择专业模式,可以使得拍摄画质更清晰;

相对于手机,相机的优势在于清晰度更高、减少人脸畸变且光圈更大。大光圈可以达到背景虚化的效果,使画面更加简洁干净。我们可以对比36氪和斯迈夫的画面效果:

对比两个画面,36氪的画面看起来更加简约干净,而斯迈夫虽然也尽力寻找一个漂亮的背景,但背景看起来不那么漂亮,并且人物产生了畸变,影响观感。

如果对画面质量有更高的要求,且有专业人士,我们则可以选择摄像机,可使镜头运动更加流畅连贯。

不同的企业可按需选择拍摄设备。

辅助设备:

收音麦克:我们都知道在采访时需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,如果想让音质更清晰,我们就可以配备一个专业的收音麦克。

稳定器、三脚架:通过对比,我们还会发现斯迈夫的画面有些抖动,是拍摄设备晃动引起的,这两个设备就是为了保证画面稳定性而配备的。

拍摄固定镜头时,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放置手机或相机的地方,就可以用到三脚架来固定镜头。

拍摄运动镜头时,稳定器可以减少画面抖动,使画面运动更加平稳流畅。

打光灯:打光对画面的影响非常大。当光线不好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用打光灯为出镜人员补光,使其脸部看起来光滑平整。

其他:

在拍摄时,需要出镜人员衣着得体,同时选择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背景进行拍摄。

首先在剪辑软件的选择上,我推荐使用剪映,有手机app,也有电脑专业版,是非常简洁的一款剪辑工具,操作无任何的难度。

这个剪映支持的功能较多,贴纸、边框、文字添加以及背景音乐等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。

说了这么多,最终执行还是要落到具体的一个个采编、一段段视频上。

基础工作没有高招,只有脚踏实地积累,持续输出,不断打磨,就会见到成效。

内容之争显然已经到来,这是更深的护城河,苦瓜可以输出专业咨询、做拍摄、剪辑、二次精准传播,但没有办法替代客户制定内容战略。

是不是真重视,能不能持续投入和勤奋,这是我们需要先问自己的。